习近平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推动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力量。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全球生态危机日益严峻的背景下,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已经纳入国家发展总体布局,建设美丽中国成为全国人民心向往之的奋斗目标。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持续推进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是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对于全面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思政一体化建设旨在构建大中小学有机衔接、循序渐进的思政教育体系,让学生在不同学段都能接受系统、科学的思政教育,从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者在育人目标和价值导向上高度契合,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思政一体化建设,是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的内在要求,也是培养新时代践行“两山”理念绿色人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因此,深化生态文明教育改革,使其与思政一体化建设深度融合,成为当前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课题。
一、发挥地方高校牵头作用
在生态文明教育一体化建设的蓝图中,地方高校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这一关键定位,源于地级市在教育体系中的独特枢纽地位以及地方高校自身的办学特色与使命担当。
在我国的行政区划体系中,大部分县级地区缺乏高等教育资源,难以独立承担起系统开展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的重任。而省级行政区范围过于庞大,政策执行和资源整合的难度较大,生态文明教育一体化建设容易在落实过程中出现脱节现象。地级市则不同,它上承省级战略部署,下接县级基层实践,能够有效整合辖区内高校与中小学的教育资源,形成协同育人的合力。地级市通常拥有一所或数所地方高校,这些高校在当地教育体系中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具备引领基础教育发展的能力。地级市的这种中观层次地位,使其能够在生态文明教育一体化建设中,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确保各项政策和措施能够精准落地,有效实施。
同时,地方高校的办学定位,决定了其在生态文明教育一体化建设中具有天然的适切性。地方高校通常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根本宗旨,这一使命要求它们必须深入了解地方的教育需求、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特点。与那些侧重于前沿科学研究和高端人才培养的中央部属和省属高校不同,地方高校更注重与地方基础教育的衔接与互动。地方高校在学科设置上往往紧密结合地方产业和环境需求,开设诸如环境科学、生态工程、资源管理等一系列与生态文明相关的应用型专业。这些专业不仅为地方培养了大量专业技术人才,也为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有力的学科支持和师资保障。
此外,地方高校在科研和社会服务方面也紧密围绕地方实际问题展开。它们承担着大量与地方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相关的科研项目,通过科学研究为地方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决策依据和技术支持。同时,地方高校还积极开展社会服务活动,如组织学生志愿者参与社区生态宣传、协助地方政府开展环境监测等,这些实践活动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也为地方生态文明建设注入了活力。在这一过程中,地方高校将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转化为教育资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实践教学,增强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性。

二、注重资源整合
地方高校与中小学应围绕一体化建设,开展深度资源整合,聚焦统筹设计一体规划、育人目标一体贯通、教学内容一体衔接、教育资源一体共享、师资队伍一体建设、育人主体一体参与,打破条块分割,打通学段壁垒,努力构建集中统筹、上下贯通、衔接有序、整体推进的协同育人机制。牵头高校可组织教育专家与中小学教师共同研讨,制定生态文明教育的整体规划与实施方案,明确符合各学段特点的教育目标,从启蒙到深化逐步推进,满足学生不同成长阶段的需求。
地方高校可依据自身的科研优势,将前沿成果转化为适合中小学的教学内容,如将复杂的生态科研项目简化为有趣的科普故事或实验,为中小学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高校的实验室、图书馆等可向中小学开放,中小学也可将自身的实践基地向高校师生开放,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场景。高校可定期组织中小学教师参加生态文明教育的专题培训,提升其专业知识水平。中小学教师也可将一线教学经验反馈给高校,助力高校教师更好地理解基础教育需求。此外,家长、社区、企业等育人主体也应积极参与,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文明教育的良好氛围。

三、以品牌建设为引领
在推进生态文明教育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品牌建设发挥着凝聚社会共识的重要作用。一个具有广泛影响力和高度认同感的生态文明教育品牌,能够有效地整合社会各界的资源与力量,形成推动生态文明教育的强大合力。通过打造鲜明的品牌形象和核心价值观,可以让政府部门、学校、企业、社区以及普通家庭都深刻认识到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而激发各方积极参与的热情。品牌活动能够吸引多方面的参与和支持。政府部门会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企业提供实践基地和物资资源,社区组织居民参与其中,共同营造全民关注、全员参与的良好氛围。这种广泛的社会参与不仅丰富了生态文明教育的内涵和形式,还为教育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品牌建设能够推动各地区、各学校在生态文明教育中形成自身独特的教育特色。不同区域拥有不同的生态环境和文化资源,地方高校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特色资源,打造具有地域文化内涵和生态特色辨识度的教育品牌。比如,沿海地区的高校可以依托丰富的海洋生态资源,创建以海洋生态文明教育为特色的品牌,开发海洋生态科普课程、组织海洋生态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海洋生态保护意识和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观念。山区高校则可以聚焦森林生态系统,打造森林生态文明教育品牌,开展森林生态研究性学习、森林生态文化体验活动等,让学生深入了解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价值,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以品牌为引领,不仅能够使各地区的生态文明教育在内容和形式上各具特色,满足不同地区学生的学习需求,还能够促进各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生态文明教育的创新发展。

(作者:廖峰,系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丽水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